《河北工业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抓住共建机遇 促进区域高教资源深度共享

   期次:第620期   作者:校党委书记 李强   查看:81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旨在创新区域发展体制,优化区域发展布局,通过区域协同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一战略对深入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高等教育承担着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重要使命。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既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整个区域协同发展的动力来源,起着支撑和引领的作用。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京津冀区域有着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但是在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总体上呈“X”形分布,即京津为一线,秦皇岛、唐山、保定、石家庄为一线交叉分布。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层次与类型的分布也差异很大,京津地区聚集的主要是本科院校,河北省专科院校则占比近60%。北京是高等教育资源高地,毛入学率已进入普及阶段,而河北的毛入学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到京津两地的一半。目前,不仅北京的高等教育资源还未流向津冀,而且河北高校的部分人才仍继续向京津聚集。北京高等教育优势资源对河北的辐射、带动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互惠共赢的局面尚未形成。
  由于京津冀三地行政壁垒与资源位差,当前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首先是高校间合作力度不够,合作方式多局限于同城或同门类间的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少量学生交换等,全方位、跨省市、跨门类的高校间合作少。其次,京津冀三地高校合作尚缺乏整体联动的发展规划,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主要依赖于京津、津冀、京冀之间及京津冀三方共同达成的战略合作意向或合作协议,合作行为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基于整体规划的长效合作机制还没有建立。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需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整体规划、宏观调控、稳步推进的作用,逐步缩小京津冀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均衡化,加强地区间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是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最重要举措。
  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宏观规划和制度设计上,要突破行政壁垒,建立政府间统筹协调机制,成立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协调机构,认真分析区域内高等教育规模和结构类型,准确定位三地政府在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方面的职能与责任,制定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规划,搭建三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制度平台。
  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引导三地高校在规划框架内,积极与区域内不同水平层次的高校建立联系,实现重点配对帮扶,发挥重点高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和支持区域内校际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建立区域高校教学科研资源共享机制,如共建课程教学资源库、实训基地,开展校际师资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专业共建等工作,实施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积极扩大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层次。目前,以北京为龙头、天津为纽带、河北为实验基地的联合办学模式能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是推动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有力支撑。
  抓住共建机遇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工业大学隶属河北、地处天津,学校超过90%的本科毕业生在京津冀地区就业或深造,超过50%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在京津冀地区就业,京津冀区域十几万校友的血脉联系已经在助推协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与京津冀三地行业、企业联系紧密,近年来,年均与区域企业签订科技合作项目300多项,学校科研成果也大多在京津冀区域转化,如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建筑节能等技术在天津、唐山、沧州的多家企业推广应用。2014年12月,河北省、天津市和教育部三方签署共建河北工业大学的意见,这对学校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也为学校助推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搭建起了很好的制度平台。
  为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工业大学提出了“提高人才培养与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吻合度;瞄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高教资源深度共享和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基本工作思路,并重点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积极促成京津冀工大联盟成立。作为“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成员,学校与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将通过教师互聘实现优质师资共享,联合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共同组织学生开展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创业教育等活动,促进学生的跨校交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分别由三个学校牵头成立了 “京津冀交通协同创新中心”、“京津冀环境污染控制协同创新中心”和“京津冀智能装备技术与系统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打造“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协同创新体系,辐射带动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的协同创新和综合改革迈上新台阶。此外,三校还将联合建立多学科组成的高端智库和开放式研究机构,积极参与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建设,为京津冀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服务。
  二是围绕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学校建立学科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暂停或减少了不能完全适应区域发展需求的本一招生专业18个、本三招生专业20个,同时在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智能电网、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创新设计等领域,加快建设新兴交叉学科和新专业,持续提升人才培养与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
  三是整合资源为京津冀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学校汇聚京津优质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成立了河北工业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组建了“现代海洋化工技术”、“生物辐照技术”、“煤化工、石油化工和盐化工联合产业关键技术”等15个协同创新中心,与天津市武清区共建“京津冀协同发展产学研共建基地”,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工作。学校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政策优势,在天津有关区县、河北主要地市建设科技园分园,孵化培育创新企业,加强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河北工业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064次访问,全刊已有1923809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