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业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仲秋味道

   期次:第10期   作者:文新闻中心副刊部郭栩彤   查看:72   

  日起,月落。有人殷切地期盼着上弦月到下弦月的转变,有人忌惮着月亮盈亏的变化。
  村头的老路上压满了青石的裂纹,好像撕下了老人面庞上布满的沟壑,那是岁月的沉寂与荒凉。老路与古墙,就这么整日对视着,沉默不语。
  比齐黄昏最后一缕残阳,咽下老烟袋里最后一丝余味,呷尽茶碗中最后一口酽茶,老人脊背佝偻,徐徐从村口的枯藤椅上起身,走入蜿蜒望不到尽头的小路。“孩子们,该回家了啊。”老人嘴里喃喃道,只留给黄昏萧萧的背影,任风肆意撩拨着自己的满头银丝。溢着思念,中秋的味道,有些苍老的苦涩。
  厨房里的灶台旁,巧妇熬制着浓稠香甜的红糖,晶莹剔透,令人垂涎。
  整日嬉笑打闹满院疯跑的孩童,用锤子小心谨慎地一下一下砸着核桃,将白嫩的核仁撒进翻滚着的红糖浆中,站在凳子上费力地晃动着和自己齐高的搅棍,他们等待着月饼皮的黏糯,等待着馅料的香甜。裹着期待与激动,中秋的味道,夹着跃跃欲试的喜悦与香甜。
  雾霾蒙了双眼,蔽了真心,与人相处间,多了份谨小慎微的恭维,少了份率直的诚意。浮华精致的包装,生冷僵硬的机器流水作业,一双一双手的相互传递,伴随着应和的笑容。
  回到家中瘫坐沙发,只记得应付了赠送月饼的差事,却忙得忘记了给自己喘息的空间,尝不到月饼的味道,尝不到中秋的纯净。透着疲惫,中秋的味道,被虚无的形式主义填满。
  中秋百味,有留守儿童想念父母的心酸之味,有年迈双亲思念在外务工儿女的担忧之味,有孩子们兴致勃勃品尝月饼的香甜之味,有家人团聚,气氛隆重的火热之味。百人百味,百年百味,中秋,却只愿回归起初的团圆幸福之味。
  正因中秋团圆之味,使它得以成为最雅致的节日,成为古人传颂甚广的佳节,成为万人翘首以待的“团圆节”。
  当明月缓慢地从天际升起,薄雾也识趣地慢慢消散,这才是中秋该有的味道。光与影的完美结合,赏月的惬意和乘凉的闲适,让中秋的月光足够温柔。
  中秋具有那么一种感觉,像沙钟一样。沙子流光了,必定有人把它倒过来。中秋节过了,团聚的人也就散了,饭桌旁的身影渐少,碟子里的月饼一个个地消失,喧哗声慢慢地减弱,欢笑声逐渐消失。中秋的味道,由甜转咸,是笑声中的甜美,旁生出了分手时泪水的咸涩。人们再次奔波流散,四海为家。
  现代人想念中秋的原味老味,不过是想在繁忙都市生活中寻得一丝闲暇,有空闲照顾自己的生活,有时间感受家人的温暖,有时间享受真心实意的笑容。尝一口传统月饼的醇香,抬眼望一望倚在远处树梢上的明月,接受风温柔的触感,融入初秋的宁静。
  仲秋之味,百人百味,却也终离不了团聚与真实的本味。

河北工业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3154次访问,全刊已有1919424次访问